“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殷兴山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制度、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方面着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国绿色金融得到长足发展。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聚焦“三农”问题,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表示,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金融业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的战略机遇。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兼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香港总商会主席、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胜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他就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四方面的建议。
“目前行业对于融资担保公司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金以及代偿责任准备金)计提办法不够明确,各融资担保公司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困惑。担保行业准备金的管理应当有统一的制度安排,建议加快制定出台专门的融资担保公司准备金管理办法,以规范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盈盛达董事长吴列进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向全国两会提交4份书面建议,涉及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绿色物流、民用应急物资储备以及居家养老等方面。
“债券市场是各类主体进行融资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货币政策传导和执行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资深专家梁庆凯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在促进资本形成、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还发挥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1.2亿市场主体承载了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其中大部分市场主体为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内外部冲击影响,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难度加大。稳住中小微企业无疑是稳住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从而稳住了就业、稳住了民生。因此,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增强中小微企业的韧性和活力,对于保市场主体、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玉玲说。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当前,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建立有序的金融机构破产重整机制是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金融机构破产程序中的重整机制将为金融机构带来重生的机会,对于妥善处置问题金融机构风险具有重大意义。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建议,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企业破产法》)的修订中完善金融机构破产重整相关规定,运用法治化手段稳妥化解和防范处置金融风险。
从去年的“建立债权人参与企业共同治理机制”到今年的“优化破产重整机制”,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近年来高度关注大型民营企业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问题,持续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相关建议。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提交了一份关于对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提高投资精准性和有效性的提案。翟美卿表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疫情冲击下呈现逆势增长的局面。但由于新基建投融资规模差异化、主体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等特点,新基建投融资仍面临“谁来投”“怎样投”“钱哪来”等问题。
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经济优秀代表,在确保“双碳”目标如期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柳磊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协会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发现,钢铁、采矿、电力、制造、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均反映,目前在落实“双碳”工作中缺乏有效的低碳发展规划与政策引导。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稳定事关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各类风险挑战相互交织的局面,风险点多面广,金融体系脆弱性依然存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须臾不能放松。
“政采贷业务是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近日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建议:“尽快制定出台普惠金融法,通过立法构建适宜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促进普惠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2021年,“惠民保”延续了此前的强劲发展势头,全国范围内累计推出177款“惠民保”产品,1.4亿人次参保。
陈海佳建议下一步继续提升北交所和新三板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融资功能,提高企业获得感。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在标准制度、碳金融市场发展以及绿色金融风险管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参考国际上碳汇交易发展,应当积极完善林业碳汇市场体制机制。
近年来,金融纠纷案件数量显著上升,尤其是银行业不良资产清收压力持续加大,采取诉讼手段清收的不良贷款增多。
近年来,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电信诈骗的发案数已超过盗窃类犯罪,成为刑事犯罪中发案率最高的案件。
郭新明表示,一些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且融资风险溢价较高;治理不完善,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差甚远;过度追求短期利润,风险意识淡漠。
2020年以来,我国发布了《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备案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初步构建起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框架。
近年来,征信法规制度逐步建立,推动了我国征信业取得重要突破。然而,目前我国征信业最高阶位的法规仍为《征信业管理条例》,缺少一部具有顶层设计功能的基本法,在法律层面存在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