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绿色发展是近年来金融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5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万亿元,均居世界前列。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业内专家表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作为,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碳减排领域,助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
作为助力绿色发展的重要融资工具,绿色债券在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各类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各种绿色债券指数持续丰富。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债券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契机。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银行机构对绿色发展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银行信贷支持的行业结构正在发生调整,信贷投放进一步向低碳产业倾斜。
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2021年,我国各行业都在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作为经济“助推器”的保险业也加快了绿色转型步伐。
2020年和2021年三季度末,江苏省绿色信贷余额分别为1.18万亿元和1.5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2%和33.5%。
“以前资金不足,订单多了不敢接,现在有了绿色订单贷款,我们可以大胆接单生产了。”初冬时节,《金融时报》记者来到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高新区的伊索尔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采访时,公司负责人兴奋地介绍起刚刚拿到的500万元贷款。这家风能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今年上半年签订合同金额达3.5亿元,但同时也面临可抵质押资产不足、流动资金缺乏的窘境。浦发银行湘潭分行推出的订单质押贷款专用于订单项下的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储运等,支持企业实现稳定运转。
随着气温的逐渐走低,地处胶东半岛的烟台海阳市进入供暖季。在这个供暖季,恒丰银行1.1亿元信贷资金的注入,让海阳市海发新能源有限公司核能供暖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速,取代了当地的12台燃煤锅炉,不仅让20万老百姓享受到清洁、安全、便宜的供暖服务,也让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润泽“生态”、浇灌“绿色”,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做好支撑,是新时期新阶段金融体系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光大集团和总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指导下,光大银行南京分行立足江苏区域经济特点,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不断拓展绿色信贷细分领域,积极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培养绿色金融专业队伍,以优质的绿色金融服务为江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增添活力与动力。
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相较于大型全国性商业银行,根植于地方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绿色信贷业务面临着自身组织架构、管理体系、产品服务等内部体制机制的变革挑战,为此,需要提高绿色信贷专业化水平,引导中小银行加快绿色转型;细化绿色贷款认定,提升绿色贷款认定精准度;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完善绿色金融配套设施,促进提升融资效率;开发个性多元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农业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十四五”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本周《农金周刊》推出一组稿件,重点关注面对绿色农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涉农金融如何优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升级。
蓝天白云下的高原明珠洱海,湖面碧波荡漾,岸边湿地绿意盎然。
走进山东玻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被眼前紧张有序作业的生产线吸引住了。该企业是沂水县一家集玻璃纤维及其制品、贵金属加工、发电供热于一体的大型企业,目前生产车间里高速运转的是已经使用8年的6万吨池窑生产线,而窑炉设计使用寿命就在8年左右,企业计划尽快完成10万吨生产线升级改造,以降低企业综合能耗,提高生产效益。
今年以来,中行湖北省分行紧跟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达451.58亿元,较年初增加59.64亿元,增幅15.22%,高于各项贷款增幅6.39个百分点;累计承销境内绿色债券87亿元、境外绿色债券5亿美元,持续为湖北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注入“金融动力”。
今年以来,人行黑龙江伊春市中支紧紧围绕人行哈尔滨中支的工作部署,先行先试、锐意进取,积极探索林业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经验,通过“六个一”措施即“一个专班、一次治理、一项试点、一张名录、一类主体、一种产品”,推动伊春市绿色金融发展,取得积极工作成效。截至9月末,伊春市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13.9亿元,较年初增长20.9%。
走进牡丹江,巍巍群山、连绵林海,一幅松涛阵阵、稻浪飘香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山东全省农商银行坚决落实国家绿色发展要求,厚植生态理念、落实环保责任,通过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全力助推美丽山东、生态山东建设。截至8月末,全省农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159.2亿元,较年初增加32亿元。
几个月前,云南一场温暖全球的护象行动,成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个生动注解。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省在生态文明的征途上,早已作出了探索——自2003年首次提出创建“生态省”以来,浙江深入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于2019年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
资本市场具有为绿色产业发现价格、管理风险以及为绿色发展提供中长期金融服务的优势,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中发挥枢纽功能,在促进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解天津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发展现状,近期,人行天津分行对辖内9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部分金融机构开展了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发展业务,并取得积极成效。
全球范围内的低碳转型是一场重要变革,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投资,金融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中国一直是绿色金融的积极实践者,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放眼全球,仍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
“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疫情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全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所加剧。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中国银行业要充分展现责任担当,构建更绿色、更普惠的新金融体系,助力全面可持续发展。”中国银行行长刘金11月3日在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如是说。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完善投资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债券规模。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作出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加速推进。“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金融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和新机遇。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不断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有力支持了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从今天起,本报开设“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专栏,全面梳理展示我国金融业支持实现“双碳”目标的经验和成果,敬请关注。